火铳初创于中国元代,它是依据南宋火枪尤其是突火枪的发射原理制成的。是中国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
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等三部分构成。前膛用于装填弹丸,药室用于装填火药,尾銎可安木柄。按形制构造的大小和用途,火铳可分为:单兵手持火铳(简称手铳)、较大的碗口铳(因铳口形似大碗而得名)和多管铳之别。
元代创制和使用的火铳,使中国管形射击火器出现了由原始的竹火枪向金属材质铸造的火枪的一次飞跃性过渡,同南宋创制的突火枪相比较,它们在构造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反映了火铳对突火枪的继承性,也可以认为元火铳是突火枪发展的产物。
相比宋代的突火枪,火铳的优点无疑是明显的,突火枪用的是天然的竹筒,火铳是金属铸造,在使用寿命、使用安全性和射程上突火枪都是难以比拟的。
突火枪是最早自发运用发射原理的管形射击火器,元火铳也是自发运用发射原理的较为先进的金属材质管形射击火器。
元火铳与突火枪相比,有许多改进之处。
首先,元火铳的使用寿命较长。
金属制元火铳铳壁的熔点高,耐烧蚀性好,抗压力强,不易炸裂,能够适应因火药性能的改良和装药量的增多而增加的膛压,所以一支元火铳能够使用多次而无须更换,使用寿命大为延长。
其次,元火铳的制造规格易于统一。
元火铳是按一定规格进行成批铸造的,同一批火铳的各部尺寸事先都有设计,除了因制造工艺不平的限制所产生的误差外,其他误差甚小,这样便可严格控制火铳药室的尺寸,保证装药量达到标准,既能保证发射威力,又可提高发射时的安全性能和控制射程、设计精度。
再次,元火铳的构造比较合理。
在外形上已能明显区分出铳膛、药室和尾銎三个部分,各部分的横截面都呈圆环形,口径、铳长、铳膛长、药室长之间,虽无准确的数量比值,但其外形结构已反映出适合发射需要的粗略的数量关系。
如药室部呈灯笼罩式隆起,内外径大于铳膛的内外径,因而使药室具有较大的容积和横截面,这种构造的特点,能使火药在较大横截面的药室内迅速燃烧,增大了横向燃烧面,提高了燃烧的瞬时性。
瞬间生成具有较大压强的大量高温气体,并被挤压(压缩)入截面较小的铳膛中,使压强再次增大,从而提高了发射力和弹丸飞行速度及杀伤力。
最后一点,元火铳的射速较快。元火铳的内壁较光滑,发射后残存于铳膛内的药渣清除较易,费时较少,因而提高射速。
洪武时期的火铳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其改进之处有:外形的改进,前膛由直筒改为由筒口到药室逐渐增大的形状,即药室壁加厚,使设计更加合理,也更加科学,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
其二是增加了火门盖,使其更加安全、可靠,利于作战。
其三是增配了装药匙,使药量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避免了药多或少带来的危险。
四是增加了“木马子”,用以压实火药,增加爆发力,增大射程。
李寺调出了明代最先进的火铳构造图,用铅笔画在了宣纸上。
“陈大人,你看,这就是我设想的手炮形状。”
李寺把图纸推到陈规的眼前,同时对他讲解了火铳的发射原理。
“大人,大人真是神人啊!”陈规冲李寺竖起了大拇指,激动的白胡子一抖一抖,“大人,这武器要是制造出来,肯定能够威震八方,百战百胜!”
“陈大人,你有把握把它制造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