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局势迅速变换,哪怕是发起国身处其中都有些看不清未来,何况是各个旁观者?
两个联盟的对立在欧洲范围引起了热烈讨论,其中英国是最先对此做出反应的。
他们目前推行的政策是欧洲均势,通过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来腾出殖民亚洲和堵截俄国的空间。
一场大战显然会彻底改变这种均势,这是英国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就算真的要打一场欧洲大战,英国也希望普意赢,因为西法都是殖民帝国,赢下欧洲后就可能进一步对他们的殖民霸权造成威胁。
然而就目前的态势来看,南北同盟没有一丝一毫赢的可能——必须得承认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的表现颇为惊艳,但他们也不可能同时应付法国和奥匈。
至于小兄弟意大利,他甚至不是西班牙的对手。
在这种担忧中,英国紧急联系了各国,但只有意大利明确表示了希望英国调停。
其余的,就连深受战争危害的普鲁士和法国,他俩的态度都是一个比一个强硬。
法国要求普鲁士退出南德,普鲁士要求法国归还阿尔萨斯洛林。
两国的底线不仅大相径庭而且都涉及到了两国的根本利益,谁不能达成谁就要垮台,强如英国也不敢随意帮他们承诺。
普法奥和英国算是实力对等,可以平等对话的选手,英国动不了他们。
但对于西班牙,这个实力一般般,却有着巨大海上利益的国家,英国自认为还是可以说的上话的。
他们在“团结协定”建立的第二天就找上了阿方索,表示愿意调停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战争。
他们承诺罗马将归属于教皇国,意大利拿一小片城区做名义首都即可。
同时意大利将放弃对罗马的声索,西班牙可以在此地永久驻军。
也就是说意大利接受了罗马会议上的条件。
不用想,肯定是意大利借英国之口向西班牙求和。
对于他们来说,答应这样的条件意味着之前所付出的牺牲全部白费,为此调动起来的民族情绪也不能投入到战争上,反而会反噬自身。
萨伏伊王室或许还不会有什么事,但内阁肯定是要改组了。
而且还会作为意大利历史上最为妥协、懦弱和无能的一届内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过显然,战前的这一提议还远远达不到阿方索的心理预期。
他又不是真的为了教皇国。
如果目标单纯是保全罗马,完全没必要闹到全面战争的程度,肯定有更温和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英国了,换个国家想当这个和平大使阿方索理都不会理他。
但即使是英国,也不可能让这场仗白打,阿方索委婉地拒绝了大使的提议,转而提出了新的要求——撒丁岛要转交给西班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