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longcheng-china.com
字:
关灯 护眼
龙城小说网 > 大明话事人 > 第二百五十九章 寿宫之争(下)
推荐阅读:

第二百五十九章 寿宫之争(下)

申首辅的对头李植忽然觉得,宝座上的皇帝变得很陌生,这让李植内心非常难受!

李植自诩是朝廷里最能窥测帝心的人,三年前就是他最早看破了皇帝的心思,带头攻击已故首辅张居正和健在掌权的太监冯保,成为清算张冯势力的急先锋。

然后李植得到万历皇帝青睐,从七品御史被皇帝直接简拔为四品太仆寺少卿。

那时候,李植进入官场才六年,就升到了正四品。

和李植际遇相似的还有江东之、羊可立,这就是当朝的三大红人。

当然李植这个升官属于皇帝中旨传升,不是官僚体系里的正规升迁渠道,所以不太被以申首辅为代表的主流官场看得起。

这种对比,就仿佛几百年后的野路子网红和科班出身明星之间的对比。

就连皇帝也要遵循规则,只能先把三红人往光禄寺、太仆寺、尚宝司这种用来养闲人的衙门里提拔。

总而言之,对皇帝的揣摩乃是李植等红人在朝廷的立身之本。

如果皇帝的言行变得难以理解,那对李植等红人而言,就意味着局面失控!

稍加思索后,李植决定改变思路,既然对申首辅的正面攻击没有效果,那就迂回攻击侧后方。

便朝着万历皇帝奏道:“李如松在京营,其弟李如柏在蓟镇,兄弟同列京畿枢机,本就不妥。

更何况李如松奏疏显明,他与申家门客林某有所勾连。

那林某生性恶劣,前日悍然折断诚意伯之右腿,实乃凶残之人!

而李如松身为巡捕都督,却对林某包庇纵容!”

万历皇帝叹口气,“你此时说这些做甚?”

李植不依不饶的说:“以这样两个人的品行,能有什么真知灼见?

所以他们些许议论完全不足以采信,陛下焉能听之?”

李植这是打算采用攻击李如松和林某品行的方式,来否定李如松这份奏疏,然后进一步打消皇帝因为这份奏疏产生的倾向性。

万历皇帝听了后,却又叹道:“诚意伯只是断了一条腿而已,但并不妨碍李林二人对大峪山的真知灼见啊。”

李植:“???”

陛下你到底怎么了?是真吃错了几斤药,还是鬼上身了?

“只是断了一条腿而已”这么三观炸裂的话,陛下你也说得出口?

别说李植,就连另一边的申首辅等人也是愕然不已。

李如松那封奏疏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皇帝如此明目张胆的偏袒,只为了维护这封奏疏的正确性?

万历皇帝明显不愿意继续在寿宫问题上纠结了,当即决断说:

“李如松所言,朕深以为然!就按李如松奏疏办理!”

李植顿时急眼了,恳请道:“陛下三思!大峪山实非吉壤!”

万历不想让李植等宠臣继续反对下去,这样会导致都下不了台,又强调说:

“朕志已定,寿宫不须另择地方,就在大峪山,不必再多言!

筹备妥当后开始兴建,徐文璧、申时行主其事!”

听到这里,大臣们都明白,皇帝已经下定最后决心,就采用大峪山方案,再反对也没用了。

众人心里感触各有不同,申首辅只觉得今天自己什么都没有干,好像躺着就赢了。

其他人则感到,这趟算是白来了,扈从大臣谁也没能在皇帝心里上分。

那李如松人不在这里,但从百里外飞来一封奏疏,就把所有的机缘全部抢走了!

最关键的是,大家还都看不懂、想不通,这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皇帝看了李如松的奏疏后,立刻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万历皇帝退朝前,又下旨道:“李如松进言有功,升为都督同知,领双俸禄,赐飞鱼服。林某.”

旁边捧着奏疏的太监连忙提醒说:“苏州府吴县武举人林泰来。”

万历皇帝继续说:“林泰来赏银百两,绢五十匹!”

对于大明皇帝而言,对普通人这种档次的赏赐,就算是“大手笔”了。

李植还是不甘心,他今天的遭遇,就像是毫无预兆的溃败,体验实在太差了。

用五百年后的术语来形容,就像是被“机械降神”了。

“既然陛下嘉奖林泰来,那此人让诚意伯断腿之事,又该如何处置?”李植泄愤说。

万历皇帝随口应付着道:“该赏就赏,该查就查,此之谓赏罚分明也。”

寿宫择址这件事就算尘埃落定,彻底结束了。

但在大臣心里,好像又没结束,因为真正的谜底并没有揭晓,皇帝为什么如此欣赏李如松的奏疏?

申首辅最大的党羽、吏部尚书杨巍在行宫外面,非常好奇的对申时行问道:“李如松奏疏里,究竟暗藏什么机锋?”

申时行无奈的摇了摇头,“不管伱信不信,我的确不知。”

连申首辅最大党羽都问不出个端倪,其他人就更只能胡乱瞎猜了。

但申首辅此时也没心思管别人怎么想的了,他只想早点回到城里,把那个姓林的找过来问问。

昌平天寿山行宫距离京城足足有一百里地,庞大的队伍速度缓慢,要走两天才能回到京城。

但皇帝还在路上时,消息就已经传进京城了。

皇帝回京城,必然要组织百官去城门口迎驾,负责礼制的礼部最先得到确切消息。

礼部员外郎王之猷把手头事务安排下去后,就匆匆的赶回家里。

此时王家掌门人户部左侍郎王之垣少司徒心情不大好,正在和侄子王象蒙说话。

至于王少司徒心情不太好的原因,连林泰来一个外来者都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六十岁的官员就相当于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为大明操劳,还是激流勇退?

如果再搏一把,那么还有没有机会更进一步?比如从侍郎晋升为尚书。

本来王少司徒的此时心理就很敏感,偏偏皇帝去天寿山巡视,召了一群大臣扈从,却没有他王少司徒,怎能不令人堵心?

少司徒王之垣、十五妹王之瑶、侄子御史王象蒙三人正坐在池塘边说话,礼部员外郎王之猷快步走了过来。

“天寿山那边有消息传过来了!”王之猷叫道,直接打断了另两人先前的谈话节奏。

推荐阅读: